融易财经
adtop

21专访|舞之动画:携原创IP赴大湾区寻“资本合伙人”

时间:2025-10-13 15:27  来源:证券之星  编辑:余梓阳   阅读量:5017   

随着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火爆,中国动画产业在完成了从“世界代工厂”到“原创内容孵化器”的深刻蜕变后,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向全球舞台。

日前,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上海推介座谈会上,苏州舞之动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利嘉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享了他对动画代工与原创、动画IP产业化、动画出海等的思考。

从代工到原创

《21世纪》:苏州是中国动画代工的重要基地,你创业的源起也深植于这片土壤。从早期承接代工业务,到斥巨资打造《太乙仙魔录》等原创IP,你如何看待“代工”经历为舞之动画带来的独特价值?

郑利嘉:舞之动画2008年成立于苏州。其契机是,2005年,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被广电总局授予“国家动画产业基地”称号,成为全国15个国家级基地之一。

成立之初,我们便尝试了原创动画。我们原创的第一部动画片是《努努多的暑假》,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了。但我们当时对原创动画的思考不够成熟,以为只要做好动画片就能形成IP,但事实上很难。后面我们还意识到,光靠政策扶持也不够,企业还是要形成自身造血机制。综合考虑之下,我们从原创转向给视频平台定制动画,包括制作了《神笔马良》动画电影。

我们做动画制作做了20年,这个过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技术积累。不同的客户会提出不同的要求,比如对于模型精度、毛发、动作表演的要求,我们会按照客户的标准来实现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,TD团队会针对技术问题来定制软件和插件,从而帮助制作部门提高制作能力;同时我们构建公司的动画制作流程工业化体系,从而更好地与国际客户接轨。

在承制动画的同时,我们通过与客户的创意团队、发行团队深度沟通,能够了解到项目的市场、目标观众、商业逻辑、产业链构建等。通过学习客户的经验,也为我们2015年回到原创打下了基础。

《21世纪》:打造《太乙仙魔录》《魔鞋精灵》这样的原创IP,是舞之动画IP全链运营的关键一步。在IP原创方面,公司有哪些思考?在内容价值观、叙事方式、跨媒介呈现上,公司做了哪些关键创新?

郑利嘉:我们2015年开始制作《太乙仙魔录》,目前共完成四季作品,点击量已超过20亿,也推出了手游等衍生产品。当年我们做《太乙仙魔录》,主要面对当时一些喜爱仙侠类题材的观众。我们最新的原创作品是《魔鞋精灵》,则主要面对7-12岁的少女。

我们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来开发不同的内容,形式既有番剧,也有短视频,还有VR、XR内容,也希望给不同观众提供他们喜欢的衍生产品。总的来说,我们希望以IP、内容为核心,针对不同用户提供其愿意买单的内容、产品。

《魔鞋精灵》的灵感起源于我女儿。她今年8岁,每次看少女类动画都很开心。我觉得,动画从业者最大的快乐在于观众看到我们的作品会快乐,我也想为我女儿推出这样的作品。我女儿还作为顾问加入了《魔鞋精灵》项目。我们在创作故事、设计造型后会先让她看,由精准用户为我们把关。

《魔鞋精灵》也是非常适合产业化的作品。我们在初期创意阶段,便已和潜在合作方达成了合作,也敲定了一些项目投资,有望实现内容和衍生产品的同步推出。

《21世纪》:舞之动画成立至今已接近20年,也见证了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。先做代工、再做原创是行业主流趋势吗?

郑利嘉:中国最早一批做动画的企业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代表,是做纯原创的。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,国内动画企业基本上进入纯代工状态。

我们公司做过原创、也做过代工,但后来还是回到原创。我的想法一直是,一家文化公司,特别是动画公司,最核心的是知识产权,即IP。从长远发展来看,企业还是需要有自己的原创作品。

虽然做原创是非常烧钱的事情,成功概率低、不确定性很强。但从生意角度而言,版权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意,包括日本东映、美国迪士尼都是版权型公司。

原创不光有国内市场,还有海外市场。动画是无国界的产品,IP可以实现全球化。我觉得中国动画完全有机会出海,对外输出我们的文化IP。

动画出海、动画+AI大势所趋

《21世纪》:近年来,我国一直在推动文化出海。在动画出海方面,公司有什么思考?

郑利嘉:我们也给国外客户承制动画,所以很早就关注到动画内容出海。

对于文化出海,我一直认为动画是最好的载体。动画是可以超越国界的,比如我们国内的观众很喜欢日本、美国的动画。同理,中国动画也能够被海外观众接受和喜爱。当然,在内容创作、造型设计时,也需要考虑到海外观众的接受度。

我们在东京设有国际创意中心,主要想以东京为基面向国际市场,把国内原创作品从东京带向海外,同时也想更多了解国外用户。

《21世纪》: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是我国动画“走出去”的典型。在你看来,什么样的动画较容易出海?

郑利嘉:不是所有动画内容都能出海,一定要符合国际市场。比如《太乙仙魔录》就很难出海,因为其受众很窄,最多传播到东南亚、西方国家的华人中。

而好莱坞的动画片之所以能进入国内市场,是因为内容非常普世,不涉及较多地域文化,全球观众都看得懂,这种才容易出海。所以我们做《魔鞋精灵》时,虽然有加入一些中国文化,但更多内容是普世的,是全球观众的都能接受的亲情、友情题材。

《21世纪》:最近几年,动画技术飞快演进。据你观察,技术给动画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?

郑利嘉:三维动画制作对技术、流程的要求非常高。最早业内用玛雅、3d Max制作动画,后来随着虚幻引擎(Unreal Engine)的出现,业内能够更高效地制作动画类番剧。

随着AI技术的发展,业内又形成了更高效的动画制作方向,我们公司也尝试制作了AI短剧。我觉得AI一方面能够提高动画制作效率,另一方面在创意上也会给主创团队一些灵感,还能够降低从业者进入动画行业的门槛,更好地支持创意型人才,我们不用把更多精力用于打磨制作,而可以更多用于创意。

拥抱文投会新机遇

《21世纪》:舞之动画根植于长三角,你认为大湾区在产业发展、资本活力或市场受众方面与长三角地区有什么不同,这将为公司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?

郑利嘉:长三角是中国动画制作的一大基地。苏州也形成了动画制作集群,集聚了丰富的制作人才,我们经常开玩笑说“苏州停工一天,全国番剧都会断更”。

大湾区走出了很多IP,比如全国观众熟知的猪猪侠、熊出没、喜羊羊,都是在大湾区成长、发展起来的。而苏州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知名的IP。

大湾区也形成了衍生品产业集群。如东莞被誉为“潮玩之都”,几乎所有潮玩品牌在东莞都有订单,包括泡泡玛特也在东莞成立了供应链公司。此外,广州、深圳也围绕衍生品的设计、开发、生产、销售形成了产业集群,大湾区也集聚了较多游戏企业、互联网企业。

我们做原创动画内容的,都希望和衍生品产业化公司合作打造内容、IP,实现动画片的商业化,从而能够持续开发下去。

《21世纪》:舞之动画有成功的融资经历,并通过参股公司布局文创投资。此次参加文投会,除了项目融资,是否更着眼于寻找战略合作伙伴?

郑利嘉:原创动画非常烧钱,需要长期投入资金,才能形成IP。此次参加粤港澳大湾区文投会,我们希望有机会接触更多投资方,在资金、资源上获得更多支持和帮助。投资方不仅能给予资金支持,也能够对接资源,帮助我们对接大湾区的衍生产品合作方。

作者:孙燕

视频脚本:孙静芳

剪辑制作:朱景辉 章启良

封面设计:郑嘉琪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图文

 TUWEN